花有重开日,人无再少年。水能倒流时,人无再少年。[ 笔趣阁 https://www.bqg.me]
不能忍的人虽可以暂时解除心理的压力,但终究自毁前程,失去长远的利益。所以,有智慧的人,不拘泥于眼前得失,在双方发生意气之争或利益冲突时,宁可选择忍。
清代中期,当朝宰相张英是安徽桐城人。他素来注重修身养性,颇得他人的喜欢和尊重。同时他也非常孝敬父母,在朝廷任官时,他把母亲安顿在家乡,并经常回家探望。
张老夫人的邻居是一位姓叶的侍郎。张英在一次回家看望母亲时,觉得家中的房子呈现出破败之象,就命令下人起屋造房,整修一番。安排好一切后,他又回到了京城。
正巧,侍郎家也正打算扩建房屋,并想占用两家中间的一块地方。张家也想利用那块地方做回廊。于是,两家发生了争执。张家开始挖地基时,叶家就派人在后面用土填上;叶家打算动工,拿尺子去量那块地,张家就一哄而上把工具夺走。两家争吵过多次,有几次险些动武,双方都不肯让步。
张老夫人一怒之下,便命人给张英写信,希望他马上回家处理这件事情。
张英看罢来信,不急不躁,提笔写下一首短诗:“千里家书只为墙,再让三尺又何妨?万里长城今犹在,不见当年秦始皇。”封好后派人迅速送回。
张老夫人满以为儿子会回来为自家争夺那块地皮,没想到左等右等只盼回了一封回书。张母看完信后,顿时恍然大悟,明白了儿子的意思。为了三尺地既伤了两家的和气,又气坏了自己的身体,这样太不值得了。
老夫人想明白了,立即主动把墙退后三尺。邻居见状,深感惭愧,也把墙让后三尺,并且登门道歉。这样一来,以前两家争夺的三尺地反而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子。
当地人纷纷传颂这件事情,引为美谈,并且给这条巷子取了一个特别的名字——六尺巷。有人还据此作了一首打油诗:“争一争,行不通;让一让,六尺巷。”
古人曰:“退一步海阔天空,忍一时风平浪静。”所以,忍让有时是一种策略,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进。而且,表面的忍让不仅调解了矛盾,还融洽了双方的关系,更有利于事情的圆满解决。
历史上最有名的“忍”的例子就是韩信忍恶少胯下之辱。那时韩信潦倒落魄,无计治生又不好读书,不得不寄食于人,受尽苦辱。淮阳城里有个屠夫,属市井无赖之流,见韩信无所事事却挎着刀剑,遂当众拦住他说:“你有胆量,就抽剑杀我,若没胆,就从我的裆下钻过去。”
闻此韩信一言不发,低头从他的裤裆下钻了过去。韩信以“忍”字为头,发奋图强,终于成为汉高祖刘邦的大将军。
“小不忍则乱大谋”、“无忍无以处世。”想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及成就大事都一定要谙熟“忍”字的精髓。无心也无力与恶少争,只好忍辱爬过恶少胯下。后来,韩信助刘邦争得天下,被封为“淮阴侯”。一次他回故乡的时候,还特意去看了一下当年的恶少,只是恶少已无往日之威风,看到韩信,竟然吓得浑身颤抖,连连磕头求饶。
所以,当你碰到困境和难题时,想想你的大目标吧!为了大目标,一切都可以忍!千万别为了“爽快”而挥洒你如怒火熔岩般的情绪,我们一生当中会遇到很多问题,俗话说:人生之事,十之八九不如人意。怎样来处理人生之中这些不如意的事,往往构成了成功者与失败者的分界线。成功者,尤其是那些成就伟业的人,他们有着超强的耐力,能忍常人之能不忍,不让小事情来打断自己的整个计划,在忍耐中伺机寻找机会,使自己的目标得以实现。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与越王勾践的事例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。
汉光武帝刘秀小时候,在家表现得十分勤快,尚干实事不尚虚夸,显得十分憨厚、平和。他虽想出人头地,但从来不露声色。为此,他的哥哥刘寅自比刘邦(少时是一个浪荡公子),把刘秀比做刘邦的二哥刘喜(目光短浅,胸无大志),很是瞧不起他,并常常以此嘲笑刘秀。刘秀去长安读书,当他读到《论语》中“子曰:‘巧言乱德,小不忍则乱大谋”’一句时,简直是手舞足蹈地说:“说得太好了,太好了,真是一针见血!”从此,他便以这句至理名言规范自己的言行。
刘寅、刘秀兄弟二人发动青陵起义,结果皇帝却被刘玄当上,致使刘寅心中不快。刘玄也清楚刘寅性情蛮横,又野心勃勃,再加上以他为首的青陵兵在与王莽的军队作战中,节节胜利,战功卓著,无疑,这一切对自己的皇帝宝座是个巨大的威胁。所以,总想找个借口除掉刘寅。刘稷是刘寅的部将,听说刘玄当了皇帝,心中也十分不满,便大发牢骚说:“今起兵图谋大事,全是刘寅的功劳,他刘玄算个什么东西,有什么资格配称皇帝?”刘玄听后,想收买刘稷,封他为抗威将军,刘稷拒不接受。刘玄要杀刘稷,遭到刘寅反对。刘玄一怒之下,便将刘寅、刘稷一起杀掉;尔后,为了斩草除根,便伺机将刘秀杀掉。
刘玄为找借口,便派人去对刘秀宣布诏书说:“太常偏将军刘秀英勇善战,特封为破虏大将军,武信侯。”还没等刘秀谢恩,接着又宣布说:“大司徒刘寅,一向图谋不轨,常有抗帝之意,所以把他杀了。”以此来试探刘秀的反应,如稍有恨意,便就地将其正法。刘秀是何等聪明,对刘玄的这点用意怎能不知?小不忍则乱大谋。刘秀听完诏书后,极力克制住内心的杀兄之恨,慌忙磕头谢恩说:“陛下赏罚甚明。我建功微小,不值一提,皇上如此嘉奖,秀实在受之有愧。兄刘寅素有反意。我也常劝他野心必毙,但他就是不听,发展到今天刑及其身,实在是罪有应得。”刘秀一席话语,表现得十分真诚,不要说报信宣诏之人深信不疑,就连他的部下也都信以为真,无不为刘秀的大义灭亲之举感动得流下眼泪。宣旨人走后,刘秀回到帐内,关紧房门,便捶胸大哭,恨得咬牙切齿地说:“杀兄之仇不报,还配做人!”但在第二天,他又立即跑到刘玄住处,言必称陛下,口必言皇恩浩荡,绝不提昆阳大捷之功。既显得十分恭谨,又表现得粗犷大度,平时谈吐不透半点哀痛意,也不为刘寅服丧,饮食谈笑和平常二样。
刘秀“以小忍成大谋”的表演,终于使刘玄解除了猜忌,改变了对他的看法,以为刘秀真的忠于他。三个月以后,刘秀以破虏大将军行大司马事的身份被派往河北。从此,刘秀便摆脱了刘玄的监视和控制,迅速招兵买马,网罗人才,扩充实力。他在到任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,便发展到十余万人,有了一大批既能征惯战,又对其忠心耿耿的战将,使其很快具备了和刘玄抗衡的力量。之后便公开和刘玄分道扬镳了。
刘寅易于喜怒,专横跋扈,锋芒外露,成了刘玄的刀下之鬼。刘秀性格内向,事不外露,城府深沉,容忍一时而不乱大谋。当刘寅被杀的消息传来时,刘秀为避免过早与刘玄发生正面冲突,极力克制自己,立即从出征的战场赶来当面向刘玄谢罪:他对自己所立战功只字不提,而且深深引以自责,也不为其兄服丧,饮食言笑如同平常,毫无丧兄之痛的表示。这番成功的韬晦表演,终于使刘秀转危为安、逢凶化吉,不仅没有受到牵连,反而加官晋爵,为其以后建立东汉王朝保存了实力,最终成就了东汉王朝的一统大业。
越王勾践也是忍耐的高手,在绝境中他不惜卧薪尝胆,忍辱偷生,直到有利时机的出现。
春秋末年,吴越两国军队展开激战,结果越国被打得大败,越王勾践只带了五千残兵败将逃到会稽山。吴兵又层层围攻,勾践无奈,只得听从大夫范蠡的劝告向吴王夫差投降:“勾践情愿为大王做臣子,而我的妻子也愿意为大王做妾。”吴王夫差尚存一丝仁慈之心,缺乏猛追穷寇、斩草除根的决心,见越王如此谦卑,就不顾大夫伍子胥的反对,答应了勾践的请求。于是,勾践带着妻子来到吴国。想当初,越王夫妇二人是何等的尊贵,而现在却穿着打工的短衫布裙,干着养马除粪的粗活,而且一干就是三年,毫无怨恨之意。这一切,都被夫差看在眼里。夫差认为勾践表现得不错,能悔过自新,于是,也就放松了对他的管制。后来夫差得了一场重病,过了三个月还未痊愈。勾践听说了这件事后,认为这是一个极好的可用之机,于是在夫差召见时,跪在地上,请夫差让他“尝尝大王的粪便,以判断病情”。说着,便用手捞起夫差的粪便,津津有味地咀嚼着。过了好一会儿后,勾践忽然满脸笑容,大声说道:“囚臣勾践再次恭贺大王,大王的病马上就要好转了。”夫差听了,将信将疑,问道:“你怎么能知道呢?”勾践回答道:“臣过去曾师从名医,对如何从粪便观察病情颇有研究。凡粪便的气味与节气相顺,就无大病。如今大王的粪便其味酸苦,顺应了春夏之气,由此可知大王的病很快就会好转。”夫差听后十分感动,情不自禁地称赞起勾践:“你真是一个好人!”于是就让勾践搬到宫中居住,勾践终于如愿以偿。范蠡又用重金买通夫差身边的侍臣,向吴王进献绝代佳人西施。夫差见了西施,顿时神魂颠倒,于是投桃报李,特赦勾践。勾践回到了越国,刻苦自励,立志复国。他叫文种管理政治,范蠡训练军队,号召全国人民,发愤图强,准备以十年的时间奖励生养、积聚财物,并在这十年之中,加紧教育、训练军民,即所谓“十年生聚,十年教训”,计划十年后打败吴国。勾践为了坚持锻炼自己的斗志,不忘国耻,不睡好床,而睡在柴薪上,饭前总要尝一下苦胆,以激励自己发奋图强。这就叫“卧薪尝胆”。功夫不负苦心人,没出十年,越国就发展壮大了起来。只一仗越国就打败了吴国。又过了几年,勾践带着文种、范蠡亲自率领大军进攻吴国。吴军大败,夫差逃到姑苏山(在今江苏苏州西南),派大夫公孙雄赴越求和。勾践不愿重蹈夫差纵虎为患的覆辙,只同意保留夫差一条性命。夫差愧恨交加,伏剑自杀。这样,勾践就取代吴王夫差,成了新的霸主。
勾践可以说是最了不起的善于忍耐者。从一国之君而沦为执役之奴,没有非凡的忍耐力,是承受不了这么大的地位反差的;尝人粪便,经羞辱而不怒,没有非凡的忍耐力,是承受不了这么巨大的精神折磨的;漫漫十年,没有非凡的忍耐力,是经受不了这么漫长的岁月考验的。然而,勾践都忍耐下来丁。正因为他有非凡的忍耐力,才最终成就了非凡的事业,复国雪耻,夺回了丧失的权力。这也从反面说明了“小不忍则乱大谋”这条真理的正确性。
事业的成功需要个人具备一些基本素质,而忍耐力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。这是因为大多时候人的一生不是充满着鲜花,而是铺满着荆棘,需要面对大量的困难和解决大量的问题,在这时候如果我们不能如临薄冰般地小心行事,而是不能容忍而得罪他人或者快意恩仇,就会使自己长期的艰苦奋斗毁为一旦,这不但是历史上无数人的失败史已经证明了的真理,也是我们今天要想成就事业必须遵循的准则!
总之,忍是人生智慧中必不可少的,忍是一种心法,一种涵养,一种美德。忍并不是怯弱的借口,而是强者的胸襟。只有忍才能积蓄力量,以静制动,后发制人;只有忍才能退思吾身,完善自我,以德服人;只有忍才能顾全大局,使得事业顺利;只有忍才能与人为善,化解、消除各种矛盾和不利因素。纵观历史,凡成就大事者,凡功垂千古、名誉久传者,莫不都将“忍”字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。
打得赢就打,打不赢就走
《易经》说:“淹湿了尾巴,遗憾痛惜。”意思是说,凡事要慎其始善其终,不要事后后悔。
《易经》又说:“赢就打,打不赢就走。”除非万不得已,没有哪一个英勇善战的将军明知自己必败,却顽固抵抗到底,直至全军覆没。“三十六计走为上”,面对强大的对手,没有必要死拼硬打,做无谓的牺牲。如果逞强好胜,进行一场不可能获胜的战斗,日后可能懊悔莫及,甚至连后悔的机会也没有了。在打不赢时,应该通过暂时的退却,为日后反攻创造条件。
当然,所谓“走为上”,不是一遇到挑战就逃跑。退却不等于一触即溃。我们通常说“打得赢就打,打不赢就走”,是权衡胜负之机后的一种理智决策。打得赢或打不赢,是有客观原因的。受客观条件限制,没有获胜机会,就不如理智退却。
三国时,诸葛亮北出祁山,一战打败曹真。诸将要求乘胜追击,诸葛亮却急忙下令全军,拔寨而退。长史杨仪不明其中原因,来问诸葛亮说:“目前我军大胜,挫败魏军锐气,为什么要退兵呢?”
诸葛亮解释说:“我军粮草短缺,利在速战速决。曹真初战失利,据险固守,这对我们很不利。倘若魏军出奇兵切断我军粮道,我们就难以安然撤回了。因此,我们要乘曹真刚败,不敢轻易出击的时机。出其不意的退兵。”
于是,蜀军将士立即撤退。等曹真得知这一情报时,诸葛亮已经撤退两天了。
这是“打得赢就打,打不赢就走”的典型实例。假如诸葛亮无视粮草短缺等问题,没有在打完一个胜仗后及时撤退,就将面临魏军的全力反击。一旦退路被切断,蜀军进退失据,就有可能陷入灭顶之灾。
有人也许会提出疑问:既然打了胜仗都只能选择退兵,当初何必出兵呢?岂不是与“打得赢就打”的精神相违背?从军事角度来说,似乎是这样,但从政治角度来说,诸葛亮的策略仍然是“打得赢就打,打不赢就走。”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相邻推荐:365节提高情商课 重生80:从酒鬼逆袭成为全国首富 做一个善于激励的人 乾坤天眼塔 生活就是一种修炼:人一生不必计较的50件事 逍遥六皇子,父皇恭请我登基 终焉之时:我为旧日古神! 从忍界开始变革 做人做事做到位全集 人蛇情缘 看破不说破:你的人脉就是你的财富 每天读点高情商沟通术——掌握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解决方案 阴人发:我吞万鬼续命 高情商聊天术 做事先做人精华版 两界倒卖:我携亿万物资养崽崽 古神恩典 大明:请娘子称呼我为天可汗 变通:变则通,通则活的人生智慧 九州逆仙